现在的香港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因为他的肩上承担了一份引领“新港”青年团结进步的责任和担当
霍英东研究院位于南沙-珠三角的几何中心,它是香港科技大学在内地开展科研技术成果转化的平台,优越的地理位置,方便了研究院与香港和珠三角地区各高校、机构和企业之间取得紧密联系,成为孕育高科技人才的摇篮。吴池力博士就是这里绿色建筑与环境研发部的总监。在他的办公室里,除了不少发明专利证书外,各类社团的荣誉证书也是琳琅满目。他常年奔波于粤港两地,是年轻的科研团队骨干,也是创客,同时还是新港青年工作的带头人,被业界称之为“能文能武”的有为青年。这位已获得不少成就的新港青年,才年方33岁。
结缘香港
吴池力,1984年5月出生于福建晋江,是个不折不扣的内地居民。2002年,吴池力从晋江季延中学毕业,考入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大学毕业后,赴香港科技大学攻读硕士。谈起当初到香港读书的决定,吴池力坦言是源于对港剧的热爱,因此一直对香港抱有一种向往之情,于是在南京理工大学读大学期间就开始关注去香港读书的各种讯息,看到香港招收研 究生,就开始备考。2006年,吴池力如愿以偿,顺利来到香港,就读于香港科技大学。
彼时内地赴港读书刚刚开放,作为内地最早几批赴香港深造的学生,吴池力回忆起了他对香港的最初印象:“当时内地来香港读书的学生比较少,我们专业差不多40个人,只有5个内地来的学生。那时候上课都是英语,生活中多数人还是讲广东话,对于普通话,香港本地人还没有像现在这样熟悉。感觉老师、同学还有香港社会都非常友好,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当时我来香港坐地铁,然后拿着行李箱在地铁里面,要上扶 手电梯,然后就有人提醒我要去坐升降电梯,然后还教我怎么走。感觉香港市民都非常友好。”
2008年,吴池力获得智能建筑技术与管理专业硕士学位,2012年获得机械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在香港的学习让我感受到,大学只是一个提供资源的平台,自己要主动积极地去利用这些资源,对将来有所规划并付诸行动。”吴池力说,正是香港的这种教育模式,促使他努力地多面发展,开拓着自己的未来。博士毕业后,吴池力留在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直到2014年7月,因为表现优异,吴池力被提拔兼任绿色建筑及环境研发部的总监、建筑物能源研究中心经理。
从小就是一名“学霸”的吴池力,有着很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吴池力说:“我从小在晋江长大,自己身上的各种思维习惯、品格特性也都是在晋江养成的。记得小时候父亲常对我说,‘同学找你帮忙,那是因为信任你’,因为这句话,从小我就愿意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从而获得很多人的认可。”他从小学开始就担任班长,中学担任班长、学生会主席,到大学也是担任学生会主席。2010年6月,吴池力与多位好友创立新港青年会,并担任主席,举办“探索香港、欢聚香港、奉献香港”等系列活动,新港青年会现已发展成拥有2000多会员的团体,为在港青年提供了认识香港、了解香港、奉献香港和在港发展的良好平台。他也因此在2015年当选为第十二届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成为香港青年群体的榜样。
如果说对于当年“港漂”的他来说,香港是一个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以及发展机会多的美好城市,那么现在的香港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因为他的肩上承担了一份引领“新港”青年团结进步的责任和担当。如今的吴池力除了是香港科技 大学霍英东研究院绿色建筑及环境研发部总监、建筑物能源 研究中心经理、副研究员、博士后,同时还担任新港人联会主席、新港青年会主席、紫荆青年会副主席、香港晋江同乡会青年部副主任等社团职务。作为闽南人的吴池力养成了“敢于担当”的思维和性格,“我特别喜欢唱《爱拼才会赢》这首歌。所以,趁着年轻,大胆尝试,不怕失败,这种信念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很重要”。
“抗霾神器”研制者
2012年获得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证书后,吴池力带着导师的项目首次来到南沙,致力于科技转化。“我所在的研发部,涉及大气环境和建筑室内环境的研究。我们同时也是中国和澳大利亚空气质量科学研究中心的核心成员。大气研究中心主要从事珠三角地区的大气环境监测、预测、污染源分析等技术,致力于了解和解决珠三角地区的空气污染情况。”
近五年来,他在南沙与研究团队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级、香港特区政府、广东省、广州市科研资助项目超过20项。吴池力已申请了18项国内外专利(其中已有17项获得授权),在国际著名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了论文18篇,并在2014年被推荐为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代表。他的团队已将数项技术与工业界达成合作,“抗霾”冷气机、风力发电机已实现产业化,孵化的创业企业已注册运作。
值得一提的是由吴池力牵头研发的一款可以隔绝PM2.5 颗粒的环保节能空调。吴池力介绍道,他们将HEPA过滤网安装在家庭和办公地点的空调出风口。这种过滤网看似简单,但它却可以隔绝过滤空气中的PM2.5颗粒和几乎所有细菌病毒,隔绝过滤效率高。HEPA网由叠片状硼硅微纤维制成,上面涂抹了一些化学材料,可去除至少97%直径为0.3μm的小颗粒, 还可杀死有活力的病菌。而且HEPA过滤网可以适用于几乎所有型号的空调。“简单地说,就是能够‘抗霾’。而且,它环保节能。环保,是因为这种空调完全不用传统空调中的制冷剂氟里昂,而是完全靠水吸附空气中的热;节能,是因为它省掉了压缩机,耗电量只需要普通空调的两成左右。而在传统空调中,光压缩机部分耗电量占了80%。”吴池力继续介绍道,这种空调由于耗电量极小,只要安装一个小型太阳能板,就足够供给其运行。目前,在广州市政府的牵线下,这款空调样机技术已经与广州万宝家电达成了合作协议,逐步实现产业化。
吴池力团队转化的另一项技术是风力发电。他介绍说,其核心成果是做出了风力发电系统控制器,在同等情况下,能让发电效率提升50%-240%不等。这套系统已经在南沙、安徽等地安装测试,获得专家评审通过,目前已经注册公司并获得风投资金,现正在与合作企业准备小批量生产。另外,其团队在 锂电池技术方面也有突破,也已开始与广州一家电池公司联合研发生产。
“在2012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我带着导师的项目来到南沙工作。”吴池力告诉记者:“当年研究中心需要一名既熟悉内地又了解香港的人选,我有幸被选中,从此与南沙结下不解之 缘。”每天早上八点,吴池力就会坐上客轮驶离香港尖沙咀,两个半小时左右到达位于广州南沙的办公室。几年来,这位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博士每个工作日都要“游船河”上下班。
“前沿技术不该在论文里躺着,看到自己的科研结果可以产业化、对工业有贡献,再忙再累也感觉有意义。”吴池力说,“科大学术研究排名居世界前列,但如果不能应用会很可惜。”吴池力带领团队从香港科技大学移师到南沙霍英东研究院的同时,带了一个“抗霾”环保节能系列空调项目到南沙研发投产。
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建筑物能源研究中心团队合影(后排右六为吴池力)
凝聚青年实现梦想
2015年,吴池力提名“十大杰出新香港青年”候选人,这个评选活动由香港一个民间机构倡议发起,旨在评选出对所在行业有巨大影响力或对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内地赴港“新香港青年”。吴池力的竞争对手包括钢琴王子郎朗、凤凰卫视当家主持尉迟琳嘉等。“参与这个活动,可以将一些只身来香港打拼的内地青年人的奋斗故事与更多人分享,传递社会正能量。同时,我也感到非常荣幸,来香港8年多的努力得到这么多人的肯定。”吴池力说。
多年来,吴池力除了参与多项科研工作,社团活动也做得有声有色。自2010年创办新港青年会并担任首届主席以来, 新港青年会如今汇聚了两千余名从内地到香港发展的优秀青年,组织机构的工作人员由当年的几个人发展为三四十人。
谈起当初创会的想法,吴池力说:“那会儿内地人刚来香港,朋友圈不大,生活比较单调,于是便有牵头创办协会把这些人组织起来的想法。”在组织活动方面,吴池力欣慰地说,最初组织较多的是登山远足,现在已经发展为三大系列:探索香港、欢聚香港、奉献香港。新港青年会还依会员兴趣设有篮球队、足球队、义工团、行山队等多个小分队,每年组织几十场活动。
吴池力注重在年轻人当中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如国画、书法、歌唱、朗诵、作文比赛等,曾组织香港的大学生会员去清远、福建多地进行交流,效果良好。他还多次带团来内地交流参观,大大增强了两地年轻人的交往与了解。如今,对来港青年而言,香港已经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对本港青年来说,内地也成为他们北上创新创业的首选之地。由于在青年工作中表现出色,2015年,吴池力当选为第十二届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
谈到这些年的青年工作,吴池力很有感触地说,在内地与香港“两边跑”让他深刻感受到两地发展的紧密联系,内地的快速发展,为香港提供了诸多机遇,本港年轻人多深入内地了解,定有收获。对于内地与香港的关系,他希望能够继续以“探索香港”、“欢聚香港”和“奉献香港”的主题来指引青年会的活动,为中港之间的未来持续助力。“香港与内地之间的联系,正变得越来越紧密。尤其是我经常穿梭在珠三角地区,渐渐地能够深挖出两个区域各自的优势,我坚信能够找到更多发展机会。”
“我和很多港人一样,一度很担心没有关系、没有后台,在内地创业会失败”,吴池力说,通过在内地工作接触,发现内地政府在改变。“内地政府程序越来越正规,尤其对科技企业来说,更加看重技术项目的创新性和应用性。”不仅如此,在项目找企业对接时,当地政府还主动帮助吴池力搭线。
吴池力不仅在南沙与香港两边跑,随着业务的拓展,他现在除了常赴广州、深圳、佛山等地外,还要去北京、福建、安徽等地出差,对内地越来越熟悉。他坦言,内地在许多方面已经 超越香港,并与世界接轨,这已经是事实。“因此,我建议香港年轻人,应该把视野放宽一些,多来内地,不能走马观花地看,一年可以多来几次,可连续多年来感受,就会发现内地的变化之大、发展前景之广、北上的机会之多。”尤其广东自贸区挂牌以来,吴池力与他的团队对内地改革的红利愈来愈有获得感,归属感也在逐步增强。他透露,公司已有香港员工在南沙买房、成家立业。
“香港是中国的一个窗口,来香港就意味着你在一个国际化的城市里发展。所以,我认为,在这里能有一个国际化的环境造就自己有一个国际化的视野。说到我们自己的新港群体、来港读书的这些新港青年,我们都是在内地出生、长大,上完中学或大学之后来香港发展的。我们之前十几、二十年都是生活在内地,所以我们对内地相对了解;同时我们又在香港读书、居住、工作,对香港又有所了解。我们的优势,或者说我们的特质即:内地香港很好的沟通桥梁。我们的青年人如果按照这个特质发展,能够体现我们比较不同的一面,而且一定会有很精彩的未来。”
吴池力(前排中)与团队成员合影
原载于《中华儿女(海外版)》2017年7月号(上),总第606期,记者李玲。